第一种是折磨型。
通过广告向目标消费者传递一种消费者心理上不安的感觉,如果消费者不改变原有的消费习惯或产生消费行为将感觉受到良心上和道义上的指责。当然,这种情况更适合于企业开展社会营销时的公益广告,借助公益广告宣传企业。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德国柏林公交公司遇到了一件很苦恼的事情:那些涂鸦者喜欢在地铁车站和公交车辆上乱涂乱画,包括在座椅背后雕字雕花,甚至拆掉座椅。为此,柏林公交公司每年都要蒙受数以万计的损失,于是在1990年开始对这股“恶势力”宣战。但是,该公司起初制定的广告策略并不奏效,因为该公司在电影院播放的直接针对涂鸦者的宣传广告,显然对那些“厚脸皮”的涂鸦者并不奏效,甚至还起到了一种反作用。因为这些人面对广告的挑战,更加把自己视为英雄。后来,柏林公交公司在进一步研究后发现了这些“卑鄙者”的弱点,原来这些涂鸦者害怕来自自己身边的朋友的嘲笑和鄙视。于是,柏林公交公司决定采取惩罚广告,让他们被电影观众嘲笑,让他们觉得知己是个可怜的“胆小鬼”,一点暗自自豪的影子都没有。于是,新的广告片推出了:一只奇丑无比、胆小如鼠、无人关爱的赖皮母狗,顺着楼梯跑进了地铁车站。(镜头切换)身上挂着各种颜色涂写喷罐的涂鸦者也跑进了同一地铁车站,同样是奇丑无比、胆小如鼠、无人关爱。(镜头切换)母狗靠近了一面墙壁,涂鸦者也靠近了墙壁。(镜头切换)母狗神色慌张地向后看了一眼,涂鸦者也同样地看了一眼。(镜头切换)母狗对着墙拉尿,涂鸦者向同一面墙喷涂色彩。这时主打广告词推出:“涂鸦者是可怜的母狗”。这引起了观众大笑,而观众中可能有这些涂鸦者的朋友,而他们很关注朋友对他们的评价。后来,这则广告成功地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种是惊吓型。
在广告中,通过科学的理论依据向目标消费者传递这样信息:如果不注意或不立即采取行动就可能会引发令人后悔甚至难于挽救的后果。诸如某治疗肝病OTC(非处方药)广告诉求:“肝炎癌变,你怕不怕?”;“肝脏不好,太可怕!”等等。海飞丝是著名的洗发水品牌,对去处头皮屑有显著效果。但是,前些年消费者对头皮屑的“重视”程度并不那么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地去向消费者呼吁“去屑”,消费者可能还会不以为然,难于有较大的反应。如何拉动海飞丝的市场消费呢?如何让消费者厌恶头皮屑就像厌恶虱子和跳蚤一样呢?后来广告创作人员策划了一句看似平常却极具杀伤力的广告语:“你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留下第一个印象”,其背后暗藏“杀机”,足以让那些从前忽视头皮屑的消费者“惊醒”:如果不消灭头屑,可能会葬送一生的事业或幸福。试想一下,求职需要良好的第一印象,寻找生活伴侣需要良好的第一印象在日本电视台播出的广告上有一个更为具体的版本:一位豆蔻年华的戏剧专业女生在关系一生命运的的入学考试前夕遭遇头屑困扰,“我的前途完了”,这位女生失望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