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河豚“禁食”26年 禁食令欲解绑百亿产业松口气

2016-04-26 15:230
         “ 【中拓贸易商务资源网】禁食令”欲解绑百亿河豚产业松口气

  河豚“禁食”26年,出口遭遇压价,内销转为“地下”;新政落地促企业扩产能,市场将洗牌

  4月18日,在《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河豚生产经营的通知》听证会上,国内规模河豚养殖企业悉数到场。对南北两派的企业而言,有条件放开河豚养殖经营的政策落地,打破了“禁食不禁养”的行业魔咒,也让这个产值上百亿的市场再次迎来爆发。

  过去26年里,在国内市场无明确政策支撑的情况下,北方养殖企业为避开政策风险主攻日韩餐饮市场,南方养殖企业则被迫采用“地下”方式向国内供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禁食政策与出口环境的变化,河豚产业屡受冲击。海外市场日趋饱和,收购商屡屡压价,价格遭遇腰斩。国内市场波动频繁,一纸文件让餐饮企业全面停止收购河豚,几近让国内市场全面崩盘。

  新政让整个河豚产业看到了希望,不少企业选择扩充产能转攻国内市场,甚至进军上游餐饮供应链。业内预计,行业再次爆发加之备案条件约束,意味着河豚市场将迎来规模性洗牌。

  政策

  困扰26年 河豚禁闸初开

  《通知》规定,河豚养殖、加工企业在经过农业部、卫计委、食药监三部门进行备案登记并通过专家组审核验收后,即可光明正大地在国内市场出售经过许可的河豚加工产品。这意味着,令养殖企业“痛苦”了30年的河豚“禁食”闸门,终于开启了一道缝隙。

  河豚内销政策不明朗曾是业内最头疼的问题。1990年,原卫生部出台《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规定河豚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201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又重申这一规定,要求在国家有关政策调整前,严禁任何餐饮服务提供者加工制作新鲜河豚。

  然而另一边,却是国内市场对河豚的庞大需求。这种尴尬局面下,河豚逐渐开始在地下流通,并在长三角地区形成固定消费市场,成为餐饮、养殖业公开的秘密。

  “每年能卖七八万斤,江苏、上海等地需求最大。”广东河豚养殖大户黄观荣告诉新京报记者,他从事河豚养殖10多年,旗下有300多个合作社成员,养殖面积达1万亩左右,主要对长三角地区的餐饮企业供货,“这么多年来,从没出现过河豚中毒的案例。”

  根据河豚行业协会和多家养殖大户提供的数据来看,主打内销的暗纹东方鲀年产量约为2万吨,批发价格稳定在30元/斤左右,每年仅养殖销售收入便可达到12亿元。

  然而,2015年10月15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就山西省关于流通环节是否销售河豚有关问题的请示发出公开复函,称河豚属于《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禁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在相关标准发布前禁止食品经营者销售河豚。

  中国渔业协会河豚鱼分会常务副会长、大连天正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孟雪松告诉新京报记者,这纸复函几乎让国内养殖产业全面崩盘。其公布时正值河豚出塘销售季节,但餐饮企业却受禁令影响停止进货,电商平台也纷纷下架产品。

  “销售整体萎缩,当年大量河豚压塘不能上市,损失重大。养殖河豚又无法室外越冬,大量冻伤、死亡,整个产业接近崩盘。仅广东一地便有200多名养殖大户联名上书,引起了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并联合商讨。”孟雪松说。

  影响1

  出口企业扩产能转攻内销

  如今,有条件放开河豚养殖经营的新政让业内看到了转机。孟雪松初步预计,解禁后,国内河豚市场将达到甚至超越出口规模。

  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中国河豚产业呈现出南北两派。以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为代表的北方主产区,主要从事海水养殖红鳍东方鲀,出口日本、韩国等高端市场;以江苏、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为代表的南方主产区,则从事淡水养殖暗纹东方鲀,内销主打中低端市场。

  目前,南北两大产区已经带动起一条年产值超百亿的河豚产业链。全国每年河豚产量在3万-5万吨,年产值100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达20万人左右。

  孟雪松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日本、韩国两大市场每年对红鳍东方鲀的需求量在3000-4000吨,这一数据与中国现有养殖量基本持平。但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日韩逐渐饱和的市场,河豚出口价格出现了过山车式的变化。

  “最惨的时候,价格只有5元/斤,连出口的运费都赚不回来。”唐山海都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卫东告诉新京报记者,出口东方红鳍鲀在日本市场平均售价约在20美元/公斤。2001年北方产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但国外收购商联手压低价格,导致出口价格遭遇了断崖式下跌。

  “日韩经销商给出的价格是3万-4万元/吨,但我们的养殖成本就在6万-7万元/吨,相当于腰斩一半。如果国内市场不放开,国外市场又只有日本、韩国,定价权完全掌握在人家手中,最后只能低价抛售。”孟雪松说。

  新政出台后,越来越多从事河豚出口的企业看到了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开始转攻内销。李卫东告诉新京报记者,他在保持原有出口市场的同时,已经向国内上游餐饮业进军,开设试点河豚餐厅,并计划开发更多的加工产品,通过餐饮和商超两大渠道扩充销量。

  孟雪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新政出台后,原来从事出口的规模化养殖企业已经开始准备申请备案,并逐步扩大产能和规模,“仅我们一家便在河北投资3亿建立新厂,专门供应京津冀地区,预计销售规模能够扩大一倍以上。”

  影响2

  国内市场进入规模化洗牌阶段

  与出口企业相比,更多主打国内市场的企业还是选择观望。广东河豚养殖大户黄观荣告诉新京报记者,其合作社暂无扩张计划,“先看看放开后国内餐饮市场的整体需求,再决定扩大产能和规模。整个市场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于河豚的需求和态度。”

  在等待复苏的同时,整个河豚产业也将迎来重新整合。《通知》对养殖、加工企业的规模提出了一定要求,如申请备案企业要拥有100亩以上开放性养殖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工厂化养殖面积。这意味着未达标的企业原则上无法进行河豚生产经营,即便是此前资质齐全的企业,也只能从事河豚养殖出口、中间鱼阶段性养殖,等到满足条件考核通过后才可以供应给经过备案的加工企业。

  孟雪松认为,河豚行业洗牌的力度将加大,中小养殖企业将被逐渐纳入规模化基地的管理中,“未来公司+基地+养殖户+标准化的模式将成为主流。通过形成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利用高标准来优胜劣汰,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栋

  河豚“禁食令”解禁过程

  1990年

  原卫生部出台《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规定河豚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

  2011年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要求在政策调整前,严禁任何餐饮服务提供者加工制作新鲜河豚。

  2015年11月

  农业部曾先后向卫计委、食药监递交多份文件并召开研讨会,达成有条件放开养殖河豚市场经营的一致意见。

  2015年12月11日

  农业部、卫计委、食药监管总局、中国渔业协会等召开“养殖河豚监管相关问题协调会”。

  2016年3月23日

  农业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养殖河豚鱼源基地备案工作的通知》,从2016年起试点。

  2016年4月6日

  农业部发函《关于召开有条件放开养殖河豚生产经营文件讨论的通知》。

  2016年4月13日

  农业部、卫计委、食药监总局、行业协会等召开《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河豚生产经营的通知》听证会。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1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