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认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誉为“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2012年,义乌三产比重优化为2.6:41.6:55.8,成为浙江省三产比重最高的城市。流行饰品行业与服装、针织、拉链、玩具、五金、印刷、毛纺等行业共同构成了义乌最具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同时,流行饰品作为国际小商贸城最具人气和特色的行业,已成为义乌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义乌位于浙江省中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商贸名城,也是我国六大强县(市)之一,人均收入水平、豪车密度在中国大陆居首位,是我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在县级市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
义乌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认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誉为“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2012年,义乌三产比重优化为2.6:41.6:55.8,成为浙江省三产比重最高的城市。流行饰品行业与服装、针织、拉链、玩具、五金、印刷、毛纺等行业共同构成了义乌最具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同时,流行饰品作为国际小商贸城最具人气和特色的行业,已成为义乌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义乌饰品行业综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快捷化、市场特色化的不断发展,随着义乌小商品城商户业态以及经营需求的客观发展,起着龙头作用的流行饰品行业也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流行饰品行业是我国珠宝首饰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义乌饰品行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步,始于义乌人贩卖广东、香港等地的饰品。凭借义乌得天独厚的商贸优势以及饰品典型的小商品属性与义乌市场的高度契合,商业敏感度极高的义乌人很快就寻到了商机。经过培育、成长、扩张、提升,坚持以市场为依托,饰品行业在义乌很快得以壮大。直接拷贝广东工厂的成功经验,提供更优惠的待遇从广东工厂请工人过来,一间间饰品厂在义乌建起。行情最好的九十年代末到2000年初,乡下很多家庭都在串珠子做饰品。经过20多年的市场磨砺,义乌与广东、青岛并称我国三大流行饰品基地,饰品行业长足发展,涌现出新光饰品、美联工贸、艺达饰品、欧比雅比、贝尔、庆琳、琳琅、太阳花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饰品企业。
目前,义乌饰品行业已形成包括产业开发、材料供应、物流配送和产品销售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共有生产、经营及相关辅助企业8000多家,其中饰品生产企业 3000多家,从业人员约15万,产品包括胸针、项链、头花、手链等80余万种,年产值约2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约60%出口,产品销往中东、欧美、南美、日本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转型升级的种种屏障
总的来说,义乌的流行饰品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块状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素质性、结构性矛盾不断凸现,企业发展正逐步陷入一种以古典经济结构为特征的模式锁定,并形成一种路径依赖,成为饰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思想禁锢和观念屏障。
生产主体层次低。小饰品、大生产、大市场,引导着低成本扩张,以“低、小、散、弱”为特征的发展路径曾经给昨天的企业带来辉煌,而在今天却成为全球化产业链中的泥泞小道。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含量低。二是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缺乏。三是缺乏先进的制造设备。
增长结构不科学。饰品产业多年来形成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成本的三低现象依然占产业主导。“上、下游”被人掌控,产业难以做强做大。“上游”体现在原材料市场缺乏掌控。“下游”是饰品销售缺乏话语权,大量单子从中间商手中获得,中间商获得较大的利润,生产企业只获取少量的制造剩余价值。
义乌流行饰品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工艺设计精良的优质企业。但是,有一点比较遗憾,多年来大量优秀的义乌饰品企业一直以生产低档次、低附加值的低端贱金属饰品为主,因材质所限,难以做强做大,做出真正的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因此,在工艺允许的前提下,适度提升材质价值、产品档次,是义乌饰品企业的发展客观需求。义乌流行饰品产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走转型升级之路。
首先,是产品自身的升级。要使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如银、K金等高端材料,替代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使用的含有害元素的贱金属材料,逐步提高产品档次。
其次,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产品设计上下功夫。要针对主要市场如欧美,加大设计的力度。新光饰品、美联工贸是比较成功的例子。新光拥有100多人的设计团队,其推出的高端银饰品牌“素”更在上海建立的设计中心,注重品牌设计和包装,彻底摆脱了从前跟着韩流走,仿版抄版的初级发展阶段,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并设计出成体系的产品,满足当今消费者对个性化产品和高辨识度产品的需求,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再次,要重视内销市场,内外销兼顾。义乌饰品企业多数是做外贸起家。近年来,国外市场持续低迷,而内销市场前景光明。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上,一定要注重内销市场,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设计适合国内市场的产品,符合国内市场需求。
小商品市场转型的升级战略方向
小商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义乌人“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精神的结晶。2013年,中共义乌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鸡毛换糖’再出发”解放思想大讨论为引领,提出“坚持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就2014年加快经济转型步伐提出系列措施,充分说明义乌小商品市场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义乌这座举世闻名的商贸名城,当前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各地批发市场之间竞争激烈,国内各地批发市场的数量和规模仍在继续扩大;另一方面,外商利用超市、仓储商店等“灰色地带”进行批发和零售交易,使得我国批发市场领域的竞争更趋激烈。同时,以外贸为主的义乌市场,受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多重因素挤压,面临电子商务冲击、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消费结构转型等多重考验。市场经营户普遍感觉生意越来越难做、钱越来越难赚,义乌国际商贸城等市场的发展又一次走到了历史的重要关口。“转型升级”是当前摆在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面前的唯一命题和出路。
小商品市场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是,小商品市场转型升级应以科学发展、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国内国外兼顾、本地外埠兼容、线上线下并重为途径,以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为手段,以小商品城一期东扩项目为契机和引擎,有效达成目标。
一是产品向高档次提升
义乌是全球知名的小商品城,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小商品应有尽有。尤其是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更是包罗万象。但义乌一直实行廉价、薄利取胜的策略,造成绝大多数商品利润降低,加剧了市场内以及生产厂商间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还会招致欧美国家更多的反倾销申诉。因此,提高产品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是平台向高水平发展
义乌从默默如闻的内陆小镇成长为举世闻名的商贸名城,是因为义乌的“大市场”战略,“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的印象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栉比鳞次的商铺,琳琅满目的商品,而部分客商却难寻所需货品。摊位面积不足,产品摆放受限,选购商品的环境拥挤,也会影响情绪。因此,建设一个更好的展示交易平台是商户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是服务向全方位递进
义乌小商品市场从棚户地摊发展成商城标摊是一个成长过程,而从商城标摊升级为服务功能齐全、网路信息发达、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商城,则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一个成熟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无论从商户发展的客观需求来看,还是小商品市场发展的趋势上看,服务创新与完善都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