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断的去实践,去接触,你会发现,很多好想法,好创意是在不断的行走中,不断的实践中被发现的。我们创造不了规律,但可以发现规律,并为我所用,这就是最好的效果。枯坐在家,永远不可能得到最佳方案,也无法得到可执行的方案。看书学习必不可少,但到市场中去,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才是实践的最好标准。
第五,用开放的心态拥抱未来。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是开放、互动、分享,尽管也有圈子化特点,但前提还是开放、分享和互动化的。没有人能够永远领先,也没有人永远都是对的,但有一点是:永远要做适合自己的模式和事业。适合和擅长是事业、工作取得成就的基础,否则仅仅是工作而已。“好模式”是什么?没有具体的事情谁也说不清楚,但一定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和优势所形成的别人无法替代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一位对我影响很大的老师说:核心竞争能力是做出来的,不做,你怎么知道你没有或者你有!
在中国市场上,事实上,企业并不缺战略、也不缺品牌和产品,而是缺乏实实在在的一如既往的将其执行好的人和团队。想想看,到底是品牌制胜还是渠道制胜,亦或是终端制胜呢?娃哈哈是渠道(联销体)制胜;康师傅是渠道制胜(渠道精耕、分销控制)王老吉是终端制胜。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品牌上的力量所致。也就是说,只要在哪方面你能做到最好,都能“制胜”,而品牌,只是你在销售上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各方共同作用所形成,没有听说过一个没有销量的“神奇品牌”。
同样,中国营销界也不缺概念、不缺大师,唯独欠缺将战略、战术、理论、工具和方法付诸企业营销实践,并坚持到底,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业绩的营销人才和团队。突破瓶颈就是找到自己理想的最终“归宿”,并在此“终极目标”的指引下,做到并做好整个营销职业生涯的“过程”。突破瓶颈,在营销的终极状态下,应该是洞悉人性,搞定企业以及各层级的各种人的各种需求,这也就回归了营销原点:需求——满足、创造和控制需求。
根据个人的经历,营销生涯所碰到的“瓶颈”大多数并不是专业所致,而是专业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主要是:人际关系、人脉、性格特征、沟通能力等,而专业仅仅是一个基础能力而已。因为基础能力的提升比较容易,而性格因素改变却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