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服装辅料品牌华联-KAM董事长黄文远创业之路

2010-12-21 14:190
  金融危机下:“小玩意”注重提高附加值

    众多服饰鞋帽企业面临产业“严冬”之际,生产辅料的福建石狮市华联服装配件企业有限公司却一如既往开足马力,赶着完成海内外订单。

    “目前我们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大,这得益于我们20多年坚守小钮扣、小五金等‘小玩意’,让产品竞争力始终居于国内领先地位。”董事长黄文远说。

    在中国纺织服装名城石狮,华联1981年成立之初就致力于生产钮扣等不起眼的辅料。产业扩张的诱惑使不少同时起步的辅料企业改行,华联却心无旁骛,甘当“配角”,精益求精。

    如今华联每天生产60多吨产品,雄踞国内中高端辅料市场;公司现有员工3000多人,配套生产的企业员工还有2000多人;继2006年获中国驰名商标后,今年又获联合国采购供应商资格。

    中国服装出口长期“量大利薄”,一些中小企业甚至靠出口退税为生。今年下半年来,西方国家市场持续低迷,国内一些服装出口企业更是挣扎在微利边缘。相比之下,生产中高端辅料的附加值却丰厚得多。

    “国际上动辄几万元的高档包,用的配件一定是日本的产品。一件上万元的高档西服,怎么会用几分钱一粒的扣子?”黄文远说,提升钮扣、拉链等“小玩意”的附加值,关键在于设计的创意和产品的质量。

    多年来,华联走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之路,将国际先进技术设备与国内的人才技术优势和劳动力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辅料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公司拥有200多台世界最先进的注塑机、定型花机等设备,但黄文远认为华联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设备的先进,而在于能够自主研发模具,10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的模具厂才是企业的“心脏”。

    “生产辅料最核心的就是模具研发,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带来的优势是我们能做的别人做不了。”黄文远说,早期做钮扣,买的模具差不多,款式就那么几种,大家的产品很接近,抢市场只能相互残杀打价格战。只有自己开发模具才能走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淖,占领市场制高点。

    上世纪90年代初,华联用50万元港币从台湾厂家购得胶针“两次加工成型”的诀窍,技术人员据此进一步改进国外模具,变两次成型为一次成型,成品率从原来的70%提高到100%,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

    前几年,国外出现了每排100根的胶针模具,华联组织力量攻关成功,如今这种自主研发的更加高效节本的新模具正在逐步取代每排50根的传统模具。多年来,华联在四合扣、胶针等生产工艺方面共开发了30多项专利技术。正是凭借这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华联订单不断,而且价格通常比国内同类产品高约50%。去年底,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和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同意依托华联建立纺织工业(福建)服装辅料创新中心。

    华联创立伊始就以出口或间接出口为主,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仍未设1名推销员。其时,黄文远居安思危,看到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着力推动海内外市场并重的发展战略,逐步在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100多个经销点,拥有推销员400多名。随着国内市场的开发,华联生产规模倍增,近年还成功地向电镀、金属扣具、金属拉链等领域拓展。

    黄文远说,华联尽管已成国内行业龙头,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与日本等国际一流辅料生产企业相比,仍有技术和品牌上的差距。但随着企业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华联部分产品目前已可媲美国际一流品牌,用于欧美一些高档服装和鞋类,他希望华联下一步能进军国际顶级品牌服装辅料市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在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为华联直接、全面进入国际辅料高端市场带来了良机。由于购买力下降,一些欧美经销商已经开始找华联采购性价比更高的辅料产品。

    “如果‘中国制造’的附加值太低,一遇出口市场波动就会危及生存,提高‘中国制造’的品质,提升出口附加值,是中国企业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关键所在。”黄文远说。

« 上一页 3/3 下一页 »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