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多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表示,在“组合拳”的作用下,对今年GDP增速达到8%信心十足。组合拳“保八”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GDP增速保持在8%左右。这一目标能否完成呢?
“我相信是能够的,但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认为,不确定因素主要来自境外的市场,比如说美国、欧洲经济发展情况,可能对中国经济成长速度有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我国转为扩大内需为主的话,受外面的影响就会小一些。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实现“保八”目标问题不大。除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依然强劲这一基本面,除了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所特有的劳动力和市场等优势外,中国还有可用的政策空间。
去年11月以来,政府部门就已经运用“组合拳”来保增长:财政政策上,以“积极”为基调,一方面通过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另一方面扩大财政支出,引导社会投资。货币政策则保持宽松的格局,多次下调贷款利率减轻企业信贷负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商业银行放贷能力,争取今年完成5万亿元新增贷款。而在产业政策上,先后出台装备制造业、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李礼辉认为,各项政策效果的显现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我国自去年十一月开始调整宏观政策,在一般的经济情况下,至少要有4个月到半年的滞后期。所以,这些政策效应要到4、5月份才开始全面见效。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办公厅主任游宏炳认为,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综合经济实力,有能力支撑8%的经济增长。
他认为,从过去三年的数据看,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分别为2.5、2.2和2.3个百分点,因此在外需减弱的情况下,依靠内需和投资的拉动作用,经济增长由近几年平均10%降至8%,是有支持基础的。
另外,从投资需求的资金来源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国家投资,可以弥补企业投资减少的缺口。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国家预算内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例相应增加,从1997年不到3%增加到2002年的7%,拉动经济增长从7.8%提高到10%。
从消费需求的潜力看,扩大消费的潜力巨大。目前我国城乡消费结构由物质消费为主转变为非物质消费为主,生存资料的消费比重趋于降低,消费层次上升,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持久动力。
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教授毛蕴诗表示,广东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比较大,出口有较大萎缩,但通过4万亿投资、扩大内需,能够补上出口的下滑,达到GDP保八的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原副行长刘克崮认为,扩大投资的过程中,要扩大政府公共投资,让财政投资带动其他投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他说,从近几年投资的资金来源来看,财政投资占5%,银行信贷占20%,企业自筹资金占60%,资本市场贡献了10%,剩下的主要是外资。财政投资5%,就能带动其他投资95%。
刘克崮表示,资本金的解决是扩大投资的关键,应尽快解决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来源问题,包括采用中央代地方发行债券,增发企业债、公司债,政府特定项目中长期贷款等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行长蒋超良分析说,4万亿投资,光资本金就需要2.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1.18万亿元,地方需要自筹1.25万亿元,除地方财政安排6500亿元,中央代地方发行债券2000亿元,允许地方投融资平台发行中期票据外,剩下的缺口可以通过国家开发银行的软贷款解决。目前国开行有2000多亿元软贷款已经签约,但还没有发放。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财政厅厅长李继纯提醒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不忘防范地方财政风险,更加注重财政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地方政府都在千方百计扩大投资。但中西部地区的很多市县政府苦于财政囊中羞涩,筹集投资项目配套资金基本上靠贷款,有些市县在偿还历史债务尚无资金来源的前提下举借新债,将加剧地方财政风险。因此,建议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要坚持统筹兼顾、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积极稳妥的原则,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谋划长远,高度重视防范地方财政风险,确保经济和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保“八” 要从“保消费”入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郭国庆认为,“保八”要从“保消费”、“保信心”上着手。
郭国庆说,无论是工业振兴计划,还是4万亿投资计划,终究要满足市场需求,如果不考虑需求,会导致项目重复建设、铺张浪费,因此振兴计划的重点应该瞄准未来市场需求的趋势,拉动居民消费的能力。
从另一方面说,消费又是民生,只有提高人们的收入,解决了社会保障问题,才能让人们没有后顾之忧,才能稳定民生。民生稳定了,人们才能对未来预期看好,才能提高消费水平,继而促进企业销售和生产回暖,最终实现经济增长。
“预期实际就是人们对未来的信心,所以保住了人们的信心,也就保住了‘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