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中国所有鞋厂利润加起来不如一家耐克

2009-02-14 08:270

这是我在一个场合听一位营销专家说的。是否精确有待考证,不过,耐克鞋曾经有三分之二根本就是在中国制造的,这不假。中国制造的产品在海外,与制造成本比较,是暴利,这是不争的事实。一直想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今天突然见到一篇博客,很形象很具体,转载如下:

在欧洲的商场、超市,经常可以见到中国制造的商品,而且价格不菲。和国内的价格比起来,那几乎全是暴利。只可惜,暴利都落入了倒爷们的手中,制造商品的中国企业与此无缘。忙乎半天,只是替人作嫁妆而已。

欧洲超市里卖的一次性打火机,很多是从中国进口的。从外观看,质量要比国内一块钱一个的稍好,但档次还是差不许多。如果从国内大批量采购的话,估计最多也只有几毛钱人民币。撑破大天就算他们买一个肯掏一块人民币,折合欧元也就一毛多点。但这样的打火机,一到欧洲市场却稀松平常地卖到1.35-1.5欧元。一个不起眼的打火机,竟有十倍的暴利,令人咋舌。

但这要是和教堂里的蜡烛比起来,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欧洲有很多教堂,教友和游人进去活动或参观都是免费的。但如果想在教堂里点个蜡烛、许个愿望,则要付费。当然,这种地方收费并不明说,也像国内的一些寺庙做法一样,称之为“自愿捐献”。所不同的是,在国内的寺庙要想点一盏功德灯,没点经济实力是不敢奢望的,一般要几百甚至几千、上万。而在欧洲教堂里点一支许愿蜡烛,只要七毛欧元,比买一瓶矿泉水还便宜。但就是这个看上去很便宜的小蜡烛,却更具暴利特性。据说,这种小蜡烛是从中国天津进口的。蜡油的质量相当好,蜡烛在燃烧期间不冒一丝黑烟,教堂点点多少蜡烛也不用担心内部设施被熏坏。这样质量相当好的一根小蜡烛,从中国进价只有五六分钱人民币,折合七厘欧元。而教堂“卖”出却是0.7欧元,利润高达10000%。

一些琳琅满目的圣诞小商品,很多也是中国制造。像一个十来公分高的小布娃娃,一般都要卖三到四欧元。据知情人介绍,这样的小商品从中国进口也只有几块钱,利润也高得吓人。

在欧洲更多的中国商品,应当算是服装了。中国服装在欧洲还是非常受欢迎的,特别是一些中低档服装,质优价廉,老百姓都很认同。当然,这些商品虽然是中国制造,但品牌却不是中国的,而是在其他国家注册的洋牌子。这些贴着洋标签的中国服装,和国内比起来价格并不便宜。如一件普通的薄棉服,也得七八十欧元。这个价位,对于一个月收入两三千欧元的欧洲人来说,那是相当实惠的。但这让欧洲人感到出奇便宜的中国服装,仍然可以赚得丰厚的利润。如像七八十欧元的棉服,他们从中国进货估计只需付七八十元人民币。

但反过来,洋品牌在欧洲和在中国的差价也是巨大的。像一双ECCO的皮鞋,欧洲只卖99欧元,折合人民币不到九百元,而到国内却要卖到两千多块,翻了一番还多。里外里,都是外国人合适。

以上风闻,瞎子摸象,未必准确。权当酒话,消遣而已。

这篇博客写的很具体很生动。根据我在欧洲甚至其它洲的体验,上面写的也很真实。

如果一定需要一个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推荐郎咸平著名的 6+1理论。6是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环节,1是指“生产制造”这个环节。在商品制造与流通的七个产业链中,西方企业更多的是控制前六个投资回报效益高的环节,中国企业则是处于最底层的“生产制造”环节。这个环节消耗的资源最大,但获得的利润却最少。

这篇博客还提到了蜡烛,碰巧了,看到昨天青岛一家蜡烛制造企业向温总理骄傲地汇报说,他们的蜡烛市场份额已经世界第二。可我想的是,他们的利润是世界第几呢?比拼生产规模、生产设备、员工人数等有形的资本,甚至比拼市场份额,根本是不够的。利润才是硬道理。利润从6来,而不是1。

想到这里,我有二个感想。第一,如果说让我们的企业都跑到欧洲去开拓6那些部分有点难度的话,那么,相同的人,相同的环境,相同的资源,相同的产品,国外企业能在中国把这个6玩转,难道我们中国企业自己就不能吗?

第二,以1为导向还是以6为导向,换句话说,以制造为导向还是以营销为导向,才是决定利润和发展的关键。

而电子商务除了在1那里其实使不上什么劲,在6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1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