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在十七大报告中被明确提出。这个有着丰富内涵和新意的提法,让百姓参与投资理财获得了明确的肯定和鼓励。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一次提出,要“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股市是很多人获得“财产性收入”最现实的渠道之一,上一轮牛市让更多中国人体会到资本市场的魅力,并争相扎进股海成为“股民”、“基民”。但全球金融危机裹胁下的内地股市持续一年多的深幅调整,则让百姓结结实实领教了资本市场的凛冽。
2008太多的“没想到”:对风险要有敬畏之心
“我曾经认为中国股市保持30倍以上的市盈率完全没有问题,现在看来,是我低估了风险。”上海的田健永是一名很自信的投资者,“我做投资决策,都是仔细研读过股票或是债券发行方财务报表,多方研究行业资料,才做决定的。”
“可2008年有太多的没想到:没想到次贷危机能演变成全球金融风暴,甚至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影响;没想到我选择的上市公司从利润增长100%变成亏损,也没想到美国雷曼、AIG这样的大企业也会倒闭……”田健永坦言自己低估了风险,在2008年,他的投资缩水超过70%。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全球宏观经济不太乐观,经济形势可以说是近几十年来最糟糕、最让人捉摸不透的一年。”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叶德磊表示,股票市场的风险非常大,中国股市现在不仅受国内形势和宏观政策的影响,还受国际金融市场走势和其他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老百姓在投资理财中,对于风险,应有充分的认识”。
“对风险要有敬畏之心,宁可看空,也不能被套。”这是北京朱民2008年投资经历的最大启示。大盘处于五六千点之间,身边朋友都在传一句流行语“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朱民开始了理财体验,刚开始还少许赚点。他在市场下跌过程中,陆续进行过多次补仓,“我当时想,市场总不能永远跌下去吧。”现在看来,朱民觉得,每次冲动地“抄底”,忘记了风险,“酿成了惨重的损失”。
海通证券销售交易总部投资理财中心投资顾问詹晓康表示,对于刚接触理财投资的老百姓来说,首先要自己立下规矩,最基本的规则就是不要借钱、不要用杠杆来炒股。应当做好资金的安排,投入高风险资产的比例要保持在可承受范围内。
心态日益成熟:股市寒冬难挡理财需求升温
计划经济时期,人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理财是一种奢望,除了少量私人存款,多数老百姓没有财产性收入。除了存款利息被认为是鼓励性报酬,一切财产性收入都被视为非法。现在,花几万元买银行理财产品,贷款几十万元买房,炒股、炒基、炒债、炒金……百姓“生财”的路子越来越多,理财花样不断翻新。
广州市民钟女士回忆,上世纪80年代,家庭里惟一的金融产品就是国库券,被当成“支援国家建设”,不管愿意不愿意,直接从工资里扣。股票刚出来的时候,也是单位摊任务。后来在财富示范效应下,大家开始排队买股票。
再后来,买国债、买基金也开始排队了。基金最火的时候,销售速度惊人,许多市民都记得,去年如果一大早银行门口排起长队,那肯定是哪只基金开始申购了。
中国工商银行广东分行个人金融业务部总经理陈昌儿说,2005年9月至2007年10月,A股市场出现了一轮牛市行情,产生巨大的财富效应,大多数人的理财意识开始觉醒。加上当时物价上涨,许多人为保持资产的保值增值,理财需求加速升温。
与若干年前股市动荡带给股民的焦急和不安相比,如今的股民心态变得越发成熟了。在股市大跌的时候,还能看见一些老头老太太在证券营业厅里打牌。
广州市民王登说,2004年他第一次开始炒股,他妈妈对股市的涨跌很是紧张,只要看到有停牌的,第二天就打电话来问情况;如今心态平和多了,经常过了一两个月,才突然说一句,好像你买的股票又跌了。
50多岁的黄允去年花2万元买了一只基金,如今基金净值已由原来的1元多跌到4角多,资产缩水过半。黄先生认为,与经济周期一样,资本市场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如今要保持头脑冷静,静观其变。
“过去,赚着的钱,都是存在银行或是藏在家里,根本没想过要理财,现在,周围的朋友谈论最多的就是怎么让财富保值增值。”股龄3年的陈先生在股市这一轮调整中亏损严重,但10万元的损失似乎并未影响到他的投资热情,他表示,最近在研究黄金市场,“看能不能抓住点机会”。
在一家投资公司工作的张先生说,“随着中国金融业逐渐融入国际,今后,中国人能参与的投资渠道将会越来越多。”
东方不亮西方亮。虽然股市低迷,银行理财、保险理财却成了热门话题。广东省保监局有关负责人说,投资型保险业务成为推动广东乃至全国人身险业务发展的主要动力。2008年上半年,广东保费收入526.1亿元,同比增长68.9%,增速创下近16年来新高。投资理财的路子宽了,老百姓的选择多了,心态也平和、成熟了。
快乐才是理财的最终目标
中国人寿广东分公司银行保险部总经理唐威分析认为,近年来,居民理财意识的觉醒增加了其对理财产品的需求,也反过来促进了理财产品的供应,目前我国的理财品种主要包括存款、债券、基金、股票、保险、信托、期货等几大类。
钱不存或是少存银行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50多岁的陈先生喜欢收藏书画、古董,他认为,理财要与兴趣相结合,心理上的享受也是最重要的收获。
广州市民钟女士说:过去我们收藏,邮票呀、火花呀……玩的就是收藏,趣味盎然。如今的收藏,大多变成了单纯的投资理财,藏品的价格升跌,“潜力”大小,都牵动着收藏者的每根神经,说迷失了收藏的本意也好,说销蚀了生活乐趣也罢,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投资理财确实多元化了。
越来越多的中国老百姓懂得了“投资”,认识手中的钱不仅仅只是存在银行里获得少许的利息,如果“经营有道”,还可很快富裕起来。
但是,陈昌儿、唐威等业内人士还是告诫,投资者对理财的功能要有正确的认识,理财是实现资产长期保值增值的工具,而不是短期暴富的工具。投资者要认识到理财是一种生活方式,重在长期投资并且心态要坦然。快乐才是理财的最终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财富观念确实有很大的变化。”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表示,随着社会逐渐进步,市场逐步开放,人们对自有财富的管理将越来越重视,理财不再仅仅是存钱这么简单,而是追求财富升值、效能最大化的过程。在投资理财过程中,人们的风险意识也正在逐步加强。投资是有风险的,如何促进我国老百姓个人财富安全有效地成长,依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记者 华晔迪 张磊 黄玫)
直面2008股市曲折:有多少“牛市”还可以重来
“别墅进去,草棚出来,宝马进去,自行车出来”——这首流传颇广的股市民谣虽然有些夸张,但在股指惨烈的下跌过程中,绝大部分股民的资产在这半年中严重缩水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很多人把2008年股市的持续暴跌归因于“大小非”减持,矛头都对向了大小非的持有者,进而对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果产生怀疑,甚至希望回到股权分置的起点上,重设“流通障碍”。不能否认,“大小非”的汹涌减持,因其成本低、数量大,对市场运行构成很大冲击。但这应该不是股市持续暴跌的根本动因所在。
2008"财经镜鉴":股市四大关键词 A股市场"波澜"录
“大老李”说他经历过多次股市的大起大落,上一轮“牛市”中,上证指数从998点涨到6124点,也就是28个月的时间,涨了几倍,没想到“牛市”来得快去得也快,只用12个月就降到1600多点。从中国股市这几年大起大落的情况来看,投资者确实是悲观的时候极度悲观,乐观的时候又极度亢奋,这就是投资者在贪婪与恐惧面前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表现。不过“大老李”对2009年充满信心,“中央出台了这么多利好政策,不会不管我们的”。
影响股市波动的因素复杂多样,对其大起大落的成因需要全面考虑。这既涉及到国内外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也有股市自身制度变革的因素。
2008:百姓在股市大调整中走向成熟
2007年被称为中国“理财启蒙年”,这一年,中国股市触一度十分火爆。在财富效应引领下,一大批老百姓加入“理财大军”。然而,在2008年,随着股指暴跌,大多数投资者收获的却是“财富缩水”“资产折价”。短短一年间,从牛市到熊市,中国投资者经历损失、吸取教训、反省、思考。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