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或许会让您感到很惊讶,但这是真实的。这两位老人和其他十几位80岁左右的老年人都是上海国泰君安证券水城南路营业部的老客户。他们是我国数量颇大的“白发股民”的一个缩影。
“没关系的,全球股市都在跌,我再等等看。”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的张阿婆笑眯眯地说。历经过市场的牛熊冷暖,近期股市大跌并没有影响她的好心情。
1995年,阿婆的二女儿所在单位发了一张炒股的股东卡,她一时兴起就放了5000元进去,以70多岁的高龄开启了自己新的K线人生。“那时赚几百块钱就开心得不得了。”阿婆对往事记忆犹新,“当时是找白马股,比如昆明机床、浦东大众。”
后来,阿婆自己也办了股东卡。再后来,儿子、儿媳、女儿、女婿,还有一个外孙女也都在她的鼓励下开了户。这些帐户在大部分时间里是阿婆一人来管,现在资金最少的有10万元,多的有30多万元。
满头白发的张老伯退休前是做财务的,他说自己是稳健保守的人。“多数是买基金,买股票很少进出,收益比较稳妥。”张老伯也代管着子女的炒股账户,每年年底,他会给儿女们投资清单,交代盈亏情况。
1998年,张老伯开始买基金。最初,和杨百万一样也是买国库券,但不像杨百万那样到各地去收国库券。“我就是在营业部买,当时的年收益有25%呢。”之后,他开始把做国库券赚的钱投资于当时的“老八股”。张老伯说:“我相信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基本上是基金、国库券和股票各占1/3。
尽管投资喜好不一样,但两位老人都做长线,“拿得住”。张阿婆说,从1995年到现在,类似今年1月的几次大跌见过不少。她说,1997年的收益比较好,赚了18万。2003年和2004年亏得最多,亏了20%。去年则有30%-40%的收益。
“我跟您不一样,老阿姐,我买基金,收益比较稳当。”张老伯说,他当初5万块钱认购的基金久嘉,现在单位净值已3块多了。还有基金同盛,也拿了八九年了。张老伯说,1997年和1998年是盈利的,2001年到2005年是亏的,2006年和2007年实现盈利。
“我的投资是有防护墙的。”张老伯说,首先要保证自己的本金不受损失,稳妥第一,而且投资也是为了活跃思维,避免老年痴呆和孤单。张阿婆说,有一定经济能力了就要多做好事。前几天,她家小区的一个门卫摔跤跌掉了门牙,她就资助了门卫500块钱去治疗。
营业部经理黎作强说,在营业部里每天看多了焦灼、兴奋、沮丧、愤怒的悲喜故事。这些老人的长线投资人生特别值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