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6年,成都便获得了“中国女鞋之都”的美誉,然而时至今日,成都鞋企仍面临着“产好鞋,无名牌”的尴尬。尤其是在遭遇金融危机、俄罗斯清关之后,外销不畅、内销乏力的两难境地越发突出。不少成都鞋企已清醒意识到,走品牌之路已迫在眉睫。
如何才能让成都鞋在众多品牌中实现突围?这是横亘在成都这个年产1.2亿双鞋、产值上百亿元的“中国女鞋之都”面前亟需破解的难题。
本报记者近日对成都鞋企进行了深入走访,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在数量众多但上规模很少的成都鞋企面前,“中国女鞋之都”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10月14~16日,“2009年中国女鞋之都国际采购节”将在成都武侯国际鞋都举行,无论是参会客商还是成都鞋企,以及采购节的主办方和政府管理部门,都试图摸索出一条让“中国女鞋之都”更加“自主”的发展之路。
贴牌:被掐住的咽喉
2009年9月13日,成都市武侯区金花镇一间鞋厂内,车间里仅有十多个工人在操作,多数机器处于停工状态。老板李福(化名)刚刚结束了与一位温州商人的通话,有些沮丧地放下电话,“这些温州人把价格越压越低了!”
李福从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被人掐住脖子的痛苦。他的工厂产销模式与大多数成都贴牌鞋企一样,在中间商打来意向电话后,先按照对方要求把样品寄过去,然后等待客户挑选、下单。拿到订单后,李福的工作就只剩下生产。以往李福的鞋通过边贸大量销往俄罗斯,然而在俄罗斯加大对“灰色清关”的打击力度之后,他工厂的产能便常常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这时候,贴牌的温州企业也找准了李福的“命门”,总是一再压价。不同意?对方大可以换一家,毕竟现在等订单开工的成都鞋企不少。设备投入,原材料货款,这些都已经成了工厂的固定投入,要想企业生存下去,这样的单子他不得不接。李福十分无奈地说:“总要让工厂运转起来吧。”
李福经营皮鞋已有十年时间,他的厂子经历了从手工作坊到流水线的进化,但他从未像现在这样后悔过。
办厂之初,李福曾经有过一个自己的鞋业品牌,“当时就是一个手工作坊,生产几百双,销量也不愁。”当手工作坊变成流水线,李福也没有过多关注品牌经营。随着国内一些鞋企品牌迅速崛起,他感觉生意却越来越难做。当贴牌商人主动找上门来,面对庞大的代工订单,他停掉了自己的品牌,选择了当时感觉更轻松、更赚钱的贴牌生产。
谈起砍掉自己牌子做贴牌生意,李福现在唏嘘不已。如今他尝够了被掐住脖子的困厄,但要想建立自己品牌,李福却又缺乏信心,“十年前品牌好建一些,到了现在,想再建一个品牌,广告投入大,商场难进,不好做……”
利润:4倍暴利与2%
一双时尚的女鞋,其成本与零售价间的差额可达4倍以上,可以说这是一个暴利行业,然而成都制鞋厂却与“暴利”两字一点挂不上钩。
“我们做一双鞋,成本50多元,到商场里可以卖到两三百元,但我们只有不到10元的利润空间,现在就更少了。”据李福介绍,像他这样的代工制造商,挣的可谓是“辛苦钱”,以前利润率仅在6%左右,如今更降到3%左右。令李福无奈的是,成都大部分鞋企几乎没有自己的品牌,渠道也几乎由这些商人把持。
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典礼的晚宴上,成都女鞋伴随奥巴马夫人“惊艳”亮相。据该鞋制造厂家成都依佰兰鞋业负责人介绍,他们已为美国消费者输送了近80万双同款女鞋,但最终落入自己口袋的利润仅为市场销售价的2%。金融危机后,他们从沿海承接了部分订单,但由于品牌商压价,企业利润又下降了10%。
“郎咸平教授说6+1产业链,我们OEM只占其中的1,而前面的产业链利润是最高的。”从2001年开始做国内品牌的成都卡美多鞋业董事长助理刘鹰说,姑且不谈女鞋销往国外的价差,仅仅在国内销售,出厂价和市场零售价都会有3.5倍左右的价格差,“利润最大的链条并不在OEM厂商手上掌握。”
“不少鞋厂老板只是将制鞋作为一单生意,而不是一个可以成长的产业来看待,小富即安,不愿意花精力去投入品牌建设。”女鞋之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指出,成都鞋企要做大,应该加大品牌建设、渠道建设以及研发力度,走出低成本、低价格、低档次的怪圈,“建立自己的品牌,把握自己的销售队伍,从而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
尴尬:产好鞋,无名牌
有资料显示,全世界鞋业每年的生产规模为160亿双,每百双鞋中就有一双产自成都,而成都女鞋更是占据国内女鞋的半壁江山。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知名品牌的时尚女鞋制造量占到全国时尚女鞋生产总量的50%~60%,而以真皮为主的中档知名品牌女靴,几乎100%出自四川,“像奥康、百丽、达芙妮、千百度、皮尔卡丹、花花公子、NINEWEST等很多家喻户晓的时尚女鞋品牌,几乎都是在成都代工生产的。”
虽然“中国女鞋之都”在国内外市场上已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成都却一直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据了解,早在15年前,成都制鞋业就已占据全国女鞋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受短期利益驱动,成都鞋企开始大量转向贴牌生产,不少自有品牌逐渐消亡。
现在在消费者心中,仅有卡美多、艾米奇等成都品牌还有一定认知度,成都鞋业面临“产好鞋,无名牌”的尴尬现状。
本报记者 吕波
鞋都商贸城+采购节:
品牌突围之道
成都鞋企开始尝试品牌突围,然而,资金、设计能力和销售渠道等等问题,是他们需要攀越的一重重山峰。
“建立一个品牌,需要投入多少?一个亿可以投进去,十个亿也有可能投进去。”一位鞋业品牌负责人说,高昂的代价让不少成都鞋企老板望而却步。
失去了品牌发展的“黄金十年”,成都鞋企如今要想建立品牌,需要投入更大的资金进行品牌和渠道建设,“品牌投入庞大,前几年可能完全没有回报,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持续多年的经营。”
“目前最大问题是渠道投入。”成都三德鞋业董事长林玉春感叹,“成都造”女鞋品牌很难进入竞争激烈本土商场。目前,他旗下的品牌“艾米奇”进入了北京、沈阳等地商场,销量十分喜人,持续的渠道开拓,扩大成都鞋在全国消费者心中认知,是成都鞋业走自主品牌之路的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
武侯区工业园管委会产业运营中心主任刘斌也坦言,很多本地商场对于“成都造”女鞋品牌认可度不高。“我们一直想以‘中国女鞋之都’即‘成都造’名义进入商场。”刘斌说,包括市商务局、市经委都做了很多协调工作,希望“成都造”女鞋以专柜或者开辟专区的形式进入商场,但目前还是比较困难,“尽管商场负责人都知道,很多知名品牌是在成都生产的,还是希望以广州造、温州造的品牌出现。”
“品牌和渠道是成都鞋业的‘短板’,成都鞋缺乏一个集中展示的平台。”中国女鞋之都武侯国际鞋都运营方四川西部鞋都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富豪表示,通过“女鞋之都国际贸易中心”建立一个平台,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感受“成都造”女鞋价优物美的优点,而成都鞋企在体会到品牌和渠道带来的价值后,将改变过去“重生产,轻销售”的观念。
“10月举办的女鞋采购节,我们将邀请上百位鞋业采购商参会。”刘斌说,通过直销鞋城的窗口展示作用,以及采购节帮助成都鞋企扩大渠道,“希望通过这样每年的努力,我们力争打造出3到5个成都女鞋品牌。”
来源: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