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朱伯芳院士:一片丹心图报国

2016-10-18 11:230
我只读了三年大学,学历偏低,但有幸参与了我国水利水电建设全过程,亲自参加了我国首批三座高坝的设计和几十座大型水电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咨询,首创大坝混凝土标号分区技术,创立混凝土坝温度应力、拱坝优化、混凝土坝仿真和混凝土坝数值监控等四个新学科,著书10本,正式发表论文255篇。据中国科学院信息中心统计资料,我为我国水利水电界论文被引用最多的专家,所著《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和《有限单元法原理与应用》分别为我国建筑专业和水电专业被引用最多的十书之一。曾任电力部和国家电力公司科技委员会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和国际大坝会议终身成就奖及荣誉会员称号。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①1944年在余江中学。

  

 

  ②195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

  

 

  ③两个小孩都上大学了,真高兴!时在三门峡水电部十一工程局(1978)。

  

 

  ④1997年11月8日,在三峡大江截流仪式主席台上。

  我眼中的朱伯芳院士

  ■胡平

  我是1978级的大学生,学工程力学。大三时学有限单元法,当年国内开设这门课的工科院校较少,教材用的是朱伯芳的《有限单元法原理与应用》。朱先生的书以工程问题切入,循序渐进,易于掌握。当时就感觉作者不同于一般学者,更像是一位工程家。这是我对朱先生的第一个印象。

  入职后与朱伯芳夫妇在同一研究所。最初3年与朱夫人易冰若共事。老易是一位非常和蔼、温暖的知识女性,对当年只身进京的我给予了许多关爱。老易的言谈中也时常“抱怨”朱先生:从早到晚只知道读书,从不做家务。大约是1983年冬季的一个星期天,我在西单商场的大门口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坐在小板凳上,埋头在读一本厚厚的书,任身边人流如织,权当入无人之境。我惊讶地走过去问道:“朱工,这么冷的天您坐在这儿干什么?”朱先生透过厚厚的镜片认出是我:“老易在里面买东西,她老怪我不陪她出来,今天我陪她出来了,她进去买,我在外面等她。” 这是我对朱先生的第二个印象。

  1985年我被调到朱伯芳先生领导下的研究室,从事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混凝土坝仿真计算分析及混凝土坝数字监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与朱夫人的温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大师身边的30年,我感受最深的是不进则退的压力和动力。朱先生的气场强大,他对自己、对学生以及对研究室的所有人,要求都非常严格,甚至到了近乎严厉的程度。他的“三严”(严谨、严格、严厉)早已在业内盛传。朱先生思维超前,敏锐过人,他总是能够从工程问题中提炼出引领学科前沿的研究课题。在他身边工作、做他的学生会很紧张,工作强度和压力很大,必须咬着牙往前走,不得停歇,否则就会跟不上他的节奏和步伐。

  我四十岁左右经历了人生中的低谷,一度情绪很低落,对事业也不抱任何奢望。为此朱先生主动约我谈了几次。他对我说:“我‘文革’1969年到三门峡的时候,也是四十岁出头的年纪,也是人生中精神和生活最困苦的时候。可在三门峡的十年,正是我事业真正腾飞的时期。我们在那么差的环境条件下都能做到。我相信你肯定能做到。”朱先生希望我能振作起来,他还具体帮我分析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业务基础,鼓励我积极向上,只要过了这个坎儿,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朱先生的鼓励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和向上走的动力。之后朱先生还在研究方向、具体业务、职称和岗位晋升等方面给予我许多鼓励和帮助。我非常感谢朱先生在我人生的关键节点对我的指点。我当面从来没有谢过他,但我一直铭记在心。如今他已年近九十,还不懈地往上走、往前走。我现在每当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想到朱先生的教诲,不敢懈怠。

  从2004年开始,科技部、中国工程院、水利部等部门开始为老科学家立传。2005年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2009年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及此次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朱先生都推荐我作为他传记的撰稿人。30多年我一直在朱先生身边,感受朱先生的做人、做学问。他与同时代的科学家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他并非出身大户,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傲人的学历,甚至连大学都没有读完。他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朱伯芳,肯定有他独到的一面。这几年沿着先生的成长轨迹一路走来,原本理性、严谨、权威的形象,渐渐被一系列感性、坎坷、奋进的过程所替代。原本以为很了解朱先生的我,才发现朱先生有很多面是我们不曾发现的。他生长的局部小环境和成长的社会大环境,磨砺成就了他这样一位独特的人物,并且为中国的筑坝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性格、志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养成,内因渗透着外因,偶然蕴含着必然。他的成长脉络是不可复制的,但可以为后人所积极借鉴。悟出这些以后,我的内心产生出一种冲动,想把我的发现和感受写出来,介绍给大家,尤其是介绍给如今急于建功立业的年轻人。中国老一辈科学家是我们国家的一笔非常大的财富——是科学财富,也是精神财富。

« 上一页 2/2 下一页 »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