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上大学的李凌有一回在班级微信群里看到拼团买水果的信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花19.9元买了10个橙子。“下单第二天就收到货了,味道不错。现在我经常参与这种团购,除了实惠便利,还能与朋友们‘有福同享’,我想这是年轻人热衷拼团的主要原因。”李凌说。
不过,随着可“拼”商品花样增多、消费群体日益扩大,一些拼团平台也暴露出许多侵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
一是泄露客户个人信息。四川省成都市的王雪萌不久前参与了一个19.9元可购2盒进口蓝莓的拼团活动,在这一拼团网站注册时王雪萌留了个心眼,使用化名“王雪”注册。两天后蓝莓到货,品质还不错。然而烦恼也开始了,一个星期后各种推销电话接踵而至,对方在电话里称她为王雪女士。“我第一次用这个名字购物,收到快递后也将写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撕碎了,就是拼团平台泄露的信息。”王雪萌非常气愤。
在互联网上关于拼团话题的讨论中,不少用户都反映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拼团平台泄露,怀疑某些拼团平台就是刻意使出低价“诱饵”来套取用户信息。
二是名为抽奖实为集资。江西省南昌市的张鹏参加了一个“1元泰国山竹5斤50人团”。该拼团平台在组团成功的订单中随机抽取中奖者,一等奖送水果,二等奖送88元代金券,未中奖的退还钱款。李鹏发动亲朋好友,好不容易凑够了50人组团成功,参与抽奖。几天后,他收到平台信息,他的团并未中奖,而大家的付款5天后才退还至账户。
“这样的拼团抽奖活动不少,就没有听说过有中奖的。而且平台也不会公布中奖名单,很不透明。”李鹏怀疑抽奖只是噱头,事实上没人中奖,这只是平台在变相集资。
三是售后服务良莠不齐。“寄到的水果已经不新鲜,没法吃了,可跟客服沟通,对方百般抵赖,问题没有解决。”北京的夏小姐说,她周围一些朋友曾在拼团平台上买到过假冒产品,申请退货对方并不搭理。“许多人都觉得金额不多不值得纠缠,就忍了。”她说。
遇到这种不靠谱的拼团,咱只能吃哑巴亏吗?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中心主任张严方提出“勿以恶小而纵之”,消费者应该积极进行维权。他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四条,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不过在王雪萌案例中,由于她没有使用真实姓名,无法证明订单中的王雪就是她,所以举证过程中会遇到麻烦,从而影响到维权效果。”张严方建议,在这种拼团平台消费时,消费者应提供真实姓名,便于维权时举证。其次,对于网上订单的一些流程证据要注意保存。订单和短信等电子信息要截屏存盘,纸质订单要保存,丢弃快递盒时个人信息要及时销毁,减少泄露途径。当出现个人信息泄露时,可以拨打12315直接投诉举报。“要注意商家是否提供合法发票,这涉及商家是否依法纳税和消费者个人维权举证时有无凭证的问题。”张严方说。
张严方认为,“拼团”虽然都是小订单,但聚沙成塔,整体上消费量非常可观,并且符合未来移动互联式、社交场景嵌入式的消费新潮流,前景看好,对其存在的问题要予以充分重视。“消费者毕竟是弱势一方,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售后服务等问题怎么规范、解决,政府和行业协会应马上进行研究,尽快制定出游戏规则。”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