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茶叶市场 我国只是生产大国
茶叶在中国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国内的发展如火如荼,但走出国门却一直举步维艰。目前,我国有茶厂6.7万家,平均每个茶厂年生产茶叶20吨,但总的经营额却不如英国“立顿”一家。不仅如此,欧美国家消费者压根儿就不喝中国茶。可以说,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种植面积和位居第二的茶叶产量,却没有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茶品牌,甚至一提到茶,很多外国人最先想到的是日本。
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国际茶委会数据1990—2014年,全球茶叶产量呈增长趋势。2014年全球茶叶产量达到517万吨,而在1990年,全球茶叶产量才253万吨。全球主要的茶叶生产国大概有60个左右,而全球茶叶消费国达到120个左右,尤其中国茶出口到世界120多个国家。
2014年数据中国茶叶产量达到209万吨,印度茶叶产量达到120.7万吨。2015年,中国茶叶产量达到228万吨,因此,中国和印度的茶叶产量加起来占全球茶叶产量的60%以上。
世界茶叶消费数据世界茶叶的产量始终大于销量。中国、印度和土耳其三国既是茶叶生产大国,又是茶叶消费大国。2014年中国茶叶消费量达到160万吨左右,印度茶叶消费量达到92.7万吨左右,土耳其茶叶消费量达到23.5万吨左右。但土耳其是世界上人均年茶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人均年茶叶消费量达到4公斤左右。在非产茶国中,消费量最大的是俄罗斯,其年消费量达到15.4万吨,其次是巴基斯坦,然后是美国、日本、英国和埃及等国家。
茶叶价格1991年,茶叶在全球拍卖市场的价格每公斤2.07美元,而2014年茶叶在全球拍卖市场的价格每公斤2.4美元。在20多年里,国际茶叶市场平均拍卖价格是呈下降趋势,而且下降幅度非常明显。从2014年世界各国茶叶出口的均价比较分析,斯里兰卡的茶叶出口价格最高,达到平均每公斤4.9美元;其次是中国,平均每公斤4.22美元;再次是印度,平均每公斤3.14美元。
由此断定,中国只是茶叶生产大国,却非茶叶强国。
中国茶发展有短板 缺乏世界知名品牌
在世界茶叶消费领域,有句话能体现中国茶叶的地位——大头被红茶占据,小头被日本瓜分,只能把剩下的边角料分给中国。专家认为,中国茶目前面临的问题:
消费习惯在发达国家,基本上以红茶消费为主,而中国的红茶品质低,竞争力较差。就像欧美人喜欢口味较浓的咖啡一样,不太接受绿茶清淡、干涩的口味,因此更偏爱喝咖啡因含量较高的印度阿萨姆红茶。
宣传不足由于缺乏绿茶消费的文化背景,高端绿茶在国外很难销售。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江用文指出,像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家,都设有茶叶理事会,这种半官方的茶叶管理机构每年都会到国外进行宣传推广,而中国则缺少这种组织。
品牌缺失多年来,我国的茶叶市场被形象地比喻为“有姓无名”。有姓,是指有品种,如龙井、乌龙、毛峰等;无名,是指茶叶没有自己的品牌。
质量不过关近年来,中国茶叶出现一些农药残留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国际上的声誉。
政府重视不够印度、越南等国家都设有茶叶局,负责研究、协调茶叶的整个生产过程和政策。我国从国家层面来研究茶叶的力量薄弱,只能依靠产茶地方政府和一些民间组织的积极性,对外推广力度大大降低。
茶产业面临全新变革 加快培育茶旅新业态
中国茶叶学会最新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茶叶生产总规模继续保持惯性扩张态势,茶叶生产结构调整优化,生产价格表现出下滑态势,但出口量稳中有升,茶叶电子商务规模不断扩大。
2015年全国茶园总面积达4316万亩,比上年增加175万亩,同比增长4.2%。其中,开采面积约3387万亩,增加228万亩,增幅7.2%。
全年干毛茶总产量约为227.8万吨,同比增长8.9%。其中,名优茶99.3万吨,增加9.1万吨,增幅10.1%;大宗茶128.5万吨,增加9.5万吨,增长8%。绿茶产量稍有增长,达140万吨;红茶、黑茶(不含普洱茶)产量增长幅度达到10%以上,产量分别为25.3万吨、17.7万吨;乌龙茶产量25万吨,增长4.7%;白茶增产50%以上,超过2万吨。
全年干毛茶总产值比上年增加170.1亿元,达到1519.2亿元,增幅12.6%。其中,名优茶产值1038亿元,大宗茶产值481.2亿元。贵州、四川、浙江和陕西干毛茶产值分别增加49.8亿元、27亿元、18.6亿元和16.5亿元。综合产值估计达到3078亿元,增长3%。
中国茶叶学会认为,中国茶产业生产结构正在调整,但茶叶市场总需求在放缓。在茶园结构优化方面,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达56.5%;有机茶园面积比例提高0.3个百分点,达6.2%。在茶类结构优化方面,干毛茶产量中绿茶、乌龙茶占比有所下降,红茶、黑茶、白茶、黄茶比例有所上升,六大茶类比例更加均衡。2015年我国58.3%的茶叶产区整体销量下降或持平;41.7%的产区销量有所增长;92%的产区高档茶销售量下降,下降幅度10%—20%不等。
茶叶出口2015年,中国茶叶出口量稍有回增,出口额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15年1—10月,中国茶叶出口25.79万吨,金额约10.9亿美元,分别同比上升4.17%和5.07%。其中,出口绿茶21.48万吨;红茶、花茶分别为2.31万吨、0.49万吨;普洱茶和乌龙茶出口量分别为0.27万吨、1.24万吨。
电商领域中国茶企电子商务规模正在快速增长,且线上竞争越发激烈。在天猫平台上,2013年天猫平台茶叶企业开设店铺数量14.2万家,活跃店铺数为5万多家;2014年则相应增长为17.1万家及7.4万家,分别同比增长21%、44%;2015年“双11”期间,单天茶叶类卖家数量为33.8万家,同比增长94.4%。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中国64.4%的茶企已开展了茶叶电子商务,20.5%中国茶企计划近几年将开展。此外,茶叶移动电商交易占比稳步提升。目前,已开展电子商务的茶企中91.5%的企业涉足移动端业务,而计划开展电子商务的茶企中93.3%的企业倾向于选择移动端。
基于大数据产生的分析结果,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花茶工作组组长杨江帆指出,中国茶叶市场面临变革,而且还面临着外国茶叶的蚕食。
“中国茶企并非没有出路。”杨江帆说,“中国茶企要促进产品结构多元化,使消费回归大众。”他例证该观点的是两组数据:一是外国超市货架上中国茶叶价格表,在该价格表上,中国茶叶在国外售价基本在100美元以下;二是2015年“双11”期间淘宝33万家店铺的茶叶销售情况证明,在中国销量占比较高的是中低端茶叶。
杨江帆表示,高端茶只占整体茶叶市场的25%,中国茶企不要一味地扎堆高端茶,更需关注另外75%的中低端茶叶市场,百姓茶、平价茶会是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面对外国茶叶的进入,杨江帆认为,抵制是挡不住的,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茶企要主动迎接挑战。
世界茶旅联盟首届主席马元祝表示,必须加快培育茶旅产业新业态,促进茶旅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发展局面。他认为,茶旅深度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川茶不仅要出川,而且要出海。他呼吁,全国茶企抱团发展,创新驱动,延伸产业链,叫响国际市场品牌。计划在英国、俄罗斯、土耳其、日本等国家开辟海外新市场,带动中国茶叶走向世界。
摆脱怪圈抱团发展 中国茶企终将破冰
在很多人眼中,中国茶是很好的健康产品,却面临走不出国门的尴尬。该如何摆脱“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怪圈,让中国茶也能有叫得响当当的品牌?
专家认为,应从几方面着手:
保证出口茶叶品质政府给予补助,进行品种改良,多用有机肥,从生产、加工到包装,都符合国际标准,努力让世界喝上健康安全的中国茶。
向世界推广茶文化中国在海外市场营销过程中只顾推销茶叶,在茶文化推广方面却做得不够,应通过宣传推介中国茶的品质,让西方国家对中国茶,特别是中国绿茶有更多了解。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茶叶企业和企业群体,专注打造三五个品牌,并利用品牌美誉度,跨出茶叶市场,走向茶饮料、深加工等。
提倡“茶为国饮”政府应发挥作用,提倡“茶为国饮”,假如全中国的人都喝茶,就有13亿人在宣传茶。扩大内需,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甚至会因此影响国际茶叶市场上的价格。
专家建议,中国茶叶企业要在采购茶叶原料时,提高采购价格,增加茶农收入;引入茶叶职业经理人,打破茶企家族企业机制,建立一整套人才管理机制;根据消费者口感和消费特点设置产品,追求产品口感的稳定性;改变泡饮习惯,增加茶消耗量。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朱仲海曾经撰文表示,对于中国茶叶出口来说,最近10年都连续保持在30万吨左右,中国的高端名优茶,国外了解甚少。从口感来说,外国人比较习惯浓醇苦涩的味道,不太接受中国高端茶清淡的滋味。因此,需要在海外建立中国高端名优茶的品鉴中心,通过培训等其他方式让外国人慢慢地了解中国茶,传播中国茶文化。与此同时,在出口方面,应该将茶叶原料运输到国外,在当地加工、包装,打自己的品牌,按当地的法律法规销售,这样企业才有利润。
“中国茶业任重而道远,如果从稳定茶叶口感、改变消费习惯的基础做起,完善企业制度,抓好产品质量、品牌建设,齐心协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国茶企终将破冰而出,中国茶叶的下一个春天必将到来。”朱仲海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