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停产屡见不鲜
停产!绝对可以成为中国淀粉行业2015年的关键词。在行业整体亏损的大局之下,企业停产以求减少损失,同时积极寻找合作伙伴,谋求转型。
停产的不仅是实力不济的小企业,甚至波及到了行业大佬。这其中就包括中国最大的玉米加工企业,其玉米加工能力居全球第三位,赖氨酸产能为全球第一位,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液态葡萄糖生产企业,年产规模约120万吨。而其他行业巨头,更是早已被逼上了转型之路。例如沈阳万顺达在2014年开始与北大荒合作,正在谋求转型突破。
不堪重负的成本压力
2008年中国开启了玉米临储收购。临储政策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但同时也给我国玉米市场带来了强烈冲击。玉米临储价格的连续提高,使得我国玉米价格连年攀升,脱离了基本的市场运行规律。中国玉米产业由此患上了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的“三高”病症,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给以玉米为原材料的诸多淀粉生产企业带来了不堪重负的成本压力。2015年新粮上市前,国内玉米价格已经比国外大约高出1000元/吨,如此夸张的成本,使得我国的淀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完全丧失了竞争力。
行业下行难以遏制
淀粉行业的低迷景象在2014年实际已初现端倪。消费市场不给力,产能严重过剩,原料成本居高不下,原料的高成本没有及时传递到产品中去,产品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生产企业处于亏损边缘,行业开工率创历史新低,利润率也跌至历史最低点。
当年,淀粉生产增速大幅放缓,玉米淀粉、淀粉糖、变性淀粉和糖醇产量均出现下滑。据2014年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年报资料统计,各类淀粉总产量合计2128.3万吨,比2013年的2305.3万吨减少177万吨,下降7.7%。其中的主要品种玉米淀粉产量2006万吨,比同期减少190万吨,下降8.6%。2014年深加工产品总量1166.6万吨,比2013年的1439.8万吨,减少273.2万吨,下降19%,深加工品率54.8%,比同期下降7.7%。
从2014年第三季度开始,大批淀粉企业因资金无法快速回笼,资金链断裂,而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经营日渐艰难,有些企业则彻底从行业内消失,行业整合初见端倪。
至2015年,情况愈演愈烈。今年秋季,玉米价格虽然有所下降,但没有完全解除企业成本压力,同时国内消费低迷,终端淀粉价格下滑,更是雪上加霜。具体来看,东北地区企业受到的成本等各方面压力较大,普遍亏损严重。河北、山东及南方地区的企业亦举步维艰,其中经营科学、产品结构合理的企业能稍有赢利,但面对大环境的诸多不利因素,前景不容乐观。
行业整合序幕开启
正所谓:穷则变。2015年,面对8000多万吨的临储收购量、1.5亿吨的结转库存以及500万吨的临储拍卖成交量,临储价格终于有所下调,加之深加工企业生产补贴给玉米淀粉生产企业带来了一缕曙光。成本下降给企业带来了希望,玉米深加工产业开始迎来更有利的市场发展环境。
但消化过剩产能仍是任重道远的过程。正如不能一口吃成胖子一样,减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且更痛苦、更艰难。据中国淀粉工业协会魏旭明副秘书长介绍,未来仍会有一些企业将被陆续淘汰。消化过剩产能至少需要十年时间才能真正完成行业的艰难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