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三高背景下玉米市场“去库存化”需提速

2015-10-20 11:380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今年,从东北到华北的农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作为秋收主要作物,玉米的价格低得可怜。作为曾经国内知名度最高的杂交玉米种子之一——先玉335,也面临从畅销到卖不动的窘境。这正是当前玉米市场的一个缩影。

  “今年东北农民老苦了!”从事玉米市场研究近20年的中国玉米网创始人冯利臣一见到记者就替农民大倒苦水,“质次量降价格跌,今年东北农民是前所未有的困难啊!”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大连商品交易所盘面上了解到,今年四月份开始,玉米期货价格便开启了下跌之旅。当时玉米期货1601合约从2300元/吨附近高点一路下滑,迄今跌幅约20%。玉米淀粉期价也大幅下滑,截至上周五,淀粉1601合约较年内高点2800元/吨跌幅约29%。

  分析人士认为,玉米市场面临着产量高、进口高、库存高“三高”问题,而下游消费环境极为疲弱,新粮上市价格暴跌,当前的情况下,大库存如何消化成疑问,出台新的应对政策已经非常紧迫,应及时通过引导种植结构调整、减免企业税负、增加避险工具等途径保护农民及玉米企业的利益。

  临储新政后遗症

  2008年开始,国家在东北地区推行玉米临时储备政策。在当年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临储政策对于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正面意义。

  然而,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该政策的负面影响愈来愈显著。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临储玉米结余量仍在1.5亿吨的水平,加上社会库存和各种储备,社会总库存预计超过1.7亿吨,相当于我国一年的玉米消费量。

  总体而言,临储政策的弊端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托市收购政策扭曲了市场价格,高于市场供求决定的均衡价,玉米的消费增量被其他品种大量替代,如小麦、DDGS、高粱和大麦等。

  二是市场经营主体预期也发生了变化,粮食经营企业空间缩小,价格倒挂成为常态——产销区价格倒挂、东北与中原地区价格倒挂、原料与产成本价格倒挂。

  三是玉米期货价格原有的季节性走势也被打破。首创期货农产品研究员刘小英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一般情况下,年度内玉米价格的高点一般出现在春季和夏季,此时农民手中余粮已经出售完毕,货源存留在现货商手中,随着养殖业的大量采购,市场价格高企。但从2008年国储收购政策开始执行之后,季节性的走势特点明显弱化。

  从期货市场表现来看,2011年年底之后,玉米期货价格运行区间开始逐渐收窄,成交也不断萎缩,因为玉米已经严重政策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弱。

  而2015年9月18日,发改委、粮食局、财政部、农发行联合发文,公布本年度玉米收储价格。其中挂牌收购价降1元/市斤,比去年平均价1.12元/市斤下降10.7%。

  市场对此的反映非常积极,当日期货市场价格下跌3.64%(跌停板为4%),持仓增加32万手,占原有比例的24%,当天即有5亿元的资金进入玉米期货市场。截止到2015年10月15日,玉米期货持仓已经增长值229万手,较储备政策公布前增加74%,政策公布之后共有14亿元的资金流入玉米期货市场。而同期玉米淀粉期货也迅速活跃起来,持仓增加了162%。

  分析人士认为,玉米期货交易量增加的背后,正式由于临储新政改变了市场主体对价格运行的预期,部分企业人士认为玉米价格波动规律将有所改变,因此借助期货工具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需求大大增加。

  高库存低价格引发三大问题

  在今年的收储政策下,今年2月下旬至四月份,国内玉米价格曾出现一波明显的涨幅。这主要由于当时2013/2014和2014/2015年度的玉米临储政策将大量玉米收入国储,而国储粮是以顺价销售的方式拍卖,市场各主体预期后期市场上玉米粮源偏紧而提前入市备货。

  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截至4月5日,东北及内蒙古产区临储玉米收购入库累计达7759万吨,其中黑龙江3490万吨,吉林2225万吨,内蒙古1210万吨,辽宁834万吨。至4月15日,全国玉米均价为2401元/吨,较春节前上涨近100元/吨。

  更加严重的是,在玉米收储政策下,玉米进口量及产量不断增加,海关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进口玉米只有8.4万吨,而2015年前8个月进口437万吨。国内玉米供求严重失衡。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玉米分会副秘书长刘笑然曾表示,按业内普遍认为的三个月消费量计算,库存消费比应为25%,而我国当前已超过50%。近三年来,我国每年增加3000万吨玉米库存,且随着连年丰收,每年库存增加量还可能提高。

  玉米市场各环节库存高企,而下游消化能力有限,其中深加工行业玉米淀粉业更是出现了多年来最困难的情况,东北多数企业停产,而在产的许多企业也是亏损运营。在此情况下,玉米期货价格跌跌不休。截至10月13日,大商所玉米期货主力1605合约收出1770元/吨的年内新低价格。

  分析人士认为,临储政策虽然为解决农民卖粮难、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但政策运行到现在,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尤其是目前超高的玉米库存及跌跌不休的玉米价格将引发众多问题。具体来看有三大方面。

  一是引发种植业结构调整,危及我国粮食安全。此前由收储引起的玉米价格上涨使玉米大豆间种区弃豆种玉米现象严重,这在黑龙江省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在玉米降价趋势形成后,明年种植面积下降是大势所趋。分析师认为,现在市场价格出现鼓励东北增加稻米种植的倾向,但实际情况是,我国东北稻米在多年缩减种植面积之后目前可能面临着国产稻种子供不应求局面,不排除未来市场以进口稻米种子填补这一缺口。这样一来,我国稻米产业很可能又面临和大豆产业一样的转基因困扰。

  二是增加财政负担。据记者了解,国家在整个临储收购、保管和拍卖过程中,每吨的成本约为494元,露天囤储粮则为611元。由于2014年黑龙江省大量粮食进入国库,仓储压力巨大。为了缓解粮食收储压力,2014年黑龙江通过争取国家支持、国有粮食企业自筹、社会多元主体投入等方式筹资建仓,启动实施仓储设施维修改造和建设工程,全年累计投入资金46.4亿元。一些地方粮食部门负责人表示,由于粮食“仓满为患”,如不加大跨省移库和调销力度,今年的仓储压力仍然较大。

  三是深加工行业利润被严重蚕食。中粮集团生化事业部风险控制部总经理助理朱勇生介绍,随着淀粉价格的快速下降,淀粉加工业再度陷入巨幅亏损状态,亏损之大堪比2008年。此外,木薯淀粉从北到南逐步压缩玉米淀粉的生存空间,东北地区玉米淀粉企业传统销区被蚕食。此外,玉米下游深加工行业如酒精、味精、赖氨酸等行业利润都出现了下降。

  加速“去库存化”保护三农利益

  对于当前的玉米市场困局,冯利臣认为,只有加大“去库存化”才能有效保障农民利益。

  研究人士认为,目前导致高库存的根本原因在于下游消费过于疲弱,解决高库存的问题应该从解决下降消化能力入手。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目前吉林已经率先鼓励玉米深加工业开工。10月14日,吉林省财政厅粮贸处、吉林省粮食局调控处发布通知显示:为支持玉米深加工企业生产经营,稳定经济发展,2015年第4季度,对省内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继续给予补贴支持。对竞拍出库(年底前)并自用加工的国家临时收储玉米和省级储备轮换玉米,拟将原补贴标准每吨150元提高至350元。

  此外,业内人士建议,控制玉米库存、改善玉米消费环境及经营能力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运输补贴、生产补贴等政策刺激企业消费;二是研究玉米消费新途径——燃料乙醇;三是控制进口、打击走私;四是积极参与期货市场规避风险;五是加快上市新的期货品种,如马铃薯期货等,丰富避险产业体系。

 

  同时,分析人士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加快调整玉米种植结构非常紧迫,最好明年播种前给出明确政策引导。中国玉米网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东北产区农户种植玉米成本均在10000元/公顷以上,同比大幅上涨1000-2000元/公顷。朱勇生介绍称,今年自有地的农民有钱赚,而租地成本大大抬高了农民种粮成本。农民仍在坚定玉米种植的最大支撑力量就是来自政府的托市收购,一旦临储收购价格下调,农民种植收益将受到重大冲击。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1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