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国由资本输入国向资本输出国转变,“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也大手笔地进入实施阶段,作为较早深度参与国际市场的纺织服装业,“走出去”、“全球化”、“跨国资源配置”等成为行业在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热点词汇。如何更好地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高效、合理的跨国资源配置,提升其在世界价值链中的地位,最终实现纺织强国的目标,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纺织工业“十三五”规划中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
新春前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向记者表示,我国纺织业已进入跨国布局新阶段,行业需要通过积极稳妥的“走出去”,打造跨国供应链、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通过品牌、技术、市场渠道的向外拓展或合作实现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位置提升。今年,市场部将以专题投资讲座、海外市场考察、圆桌论坛等形式,为行业提供更加细致、深入的服务,助企业走得更远、更好。
打造“中国+N”跨国供应链
去年以来,我国纺织业总量增速明显放缓。随着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棉花价格近3年持续高于国际市场30%以上;环保成本的逐年提升,也使我国纺织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成本优势逐渐减退。
如何有效破解这些制约因素,使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答案就是利用跨国资源配置,打造“中国+配套国家”的供应链。这是我国应对国内外挑战、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建设纺织强国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鼓励企业进行跨国资源配置的一个主要手段。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国外设立工厂约2600多家,分布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棉纺和针织领域,我国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如天虹集团在越南启动了2个棉纺项目和1个纺织工业园区项目,产能达到100万纱锭,有效规避了国内高棉价风险,并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零关税政策将产品返销大陆,获得了较好的回报。浙江科尔集团充分利用美国的棉花原料优势和土地、能源成本优势,在南卡罗来纳州投资气流纺项目。还有很多大型针织优势企业,如申洲国际、东渡集团、AB集团等都在柬埔寨、越南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进行绿地投资,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中国智造”助推自主品牌突围
跨国资源配置的另一大任务是将我国纺织业从“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为“中国智造”,鼓励和引导企业在原料掌控、品牌和技术层面进行资产收购,以求在价值链的高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将更多自主品牌推向国际市场。
事实上,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对发达国家的品牌技术及上游原料进行并购的案例正在日益增多。例如,如意集团收购澳大利亚棉田农场、富丽达集团并购加拿大纽西尔溶解浆公司、中银绒业收购世界知名的英国羊绒纱线生产商邓肯纱厂。这些都是企业在破除资源保障瓶颈、获取品牌和技术溢价等层面进行的努力。
与此同时,部分优秀企业通过不同方式开启了品牌国际化的道路。第一种方式是企业面向海外市场专门创立自主品牌,如东尚和BASICEDITIONS;第二种方式为企业将国内自主品牌进行国际化延伸,如波司登、江南布衣和爱慕等;第三种方式是企业先做代工,当掌握了一定客户需求和海外渠道特征,再向品牌化发展;最后一种方式是通过海外并购,购买现有品牌及其市场渠道和设计资源等。如2013年10月,万事利成功收购具有120多年历史的法国丝绸企业MARCROZIER,并邀请原爱马仕丝绸控股集团CEO加盟万事利集团进行品牌运营。
理性投资降低“走出去”失败率
尽管如此,还有许多纺织企业投资失败的案例值得行业深思。成功企业,各有各的特点;而失败企业则不乏众多相同因素。对此,徐迎新表示,很多“走出去”的企业之所以败兴而归,一方面是因为对投资和收购的风险评估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企业存在缺乏国际化运作能力和品牌营销能力。由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希望引导纺织企业能在国家大战略的背景下形成合力,抱团合作式进行对外投资,降低投资风险。
此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市场部今年还将在4方面深化相关服务:一是建立数据库,跟踪对外投资企业情况并汇总、分析;二是继续带领企业充分考察市场。近两年,市场部已经带领企业考察了美国、缅甸、印度和孟加拉国,今年将带队出访考察的重点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三是增强企业、协会和政府三方的互动,做好沟通服务;四是为企业组织交流培训。徐迎新表示:“3月18日即将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上,我们特意组织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境外投资系列讲座’,邀请金融专家和投资专家针对境外融资和风险等方面为有意愿‘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培训服务。”为了让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走得更稳、更远、更好,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市场部将全力为企业走出去做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