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今年更糟糕的时刻。”9月22日,青岛海信广场一楼一国际奢侈品牌的店员对本报表示。
在该店,本报看到,虽然是周末,但偌大的店面门可罗雀,“从上午至今,我们接待的客人不到4拨。”上述店员称。而在另一家国际一线品牌店内,前来选购的客人也是寥寥无几。“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多日,往年中秋之前这段时间,不是这个样子。”该店负责人抱怨。“我不能给你透露具体的数据,但我可以说,今年下半年的销售数据很不理想。”上述负责人说。
同样,多家奢侈品上市公司发布的财报数据均显示其在华销售增速明显下滑。
其中,13日,巴宝莉集团称,集团名下开业超过一年的店面,销售额在截至9月8日结束的10周中增幅为零。
奢侈品行业的不祥之兆,让“行业正在走下坡路”成为行业共识。
同样,中国首只奢侈品基金——富国全球顶级消费品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在过去一年中,虽将LV、爱马仕、迪奥、蒂芙尼等奢侈品牌购入旗下,但二季度其净值下跌11.76%。
增速放缓 经济低迷是主因
“经济低迷是主因。”21日,青岛海信广场相关负责人称。
阳光百货营销部策划主管贺明也表示,奢侈品品牌在中国遭遇的销售增速受挫的现状拜“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所赐。统计显示,中国买家占世界奢侈品总购买量的1/4。贺明称,2008年金融危机时,中国经济增速就曾经放缓,但随后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使中国经济强劲复苏。这从过去的3年,奢侈品在华销售的高速增长中可见一斑。
经济增速放缓令奢侈品品牌对富人诱惑大打折扣,奢侈品网购日盛也在分割着这一市场。同时,海外代购风头正劲。淄博一家旅行社工作人员表示,“但凡带团出国,都会应一些富人所求,带一部分奢侈品回来。”
此外,公众对权贵阶层对奢侈品消费的关注也对这一市场施加影响,特别是周久耕、杨达才等事发以来。“这都在不经意间影响着这个市场。”淄博一高档腕表专柜方面表示。“对于这个行业,尤其是一线品牌来说,坏时刻持续多久,无人知道。但我们知道,至少明年上半年仍看不到回暖迹象。”山东一不愿具名的高端百货商说。
高端百货业频打促销牌
奢侈品现状调查之二
奢侈品寒流已至的事实,让驰骋这一沙场的高端百货商深陷其中。受此影响,以往在中、低端百货江湖变迁中出现的市场躁动开始在高端百货业呈现。
在收缩与扩张并存的现实中,这一市场的变局就此发生。尽管目前,这一背后充满太多思辨,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品牌纷纷开进二三线城市。政策、资本等众多推手助力下,以青岛海信集团和阳光百货为首的高端百货商在立足山东的同时,开始向外地扩张。
而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根本理由是奢侈品未来表现还看中国,毕竟根据贝恩咨询预计,未来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将会达到146亿美元,占据全球奢侈品消费额的首位。但“预计”不等于现实,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当前。
青岛一家卖场打出了促销牌。
巨头身影 今年不如往年
2012年9月22日,青岛东海西路50号的海信广场东侧停车场内,王洪宽停下宝马X 6。过去的3年内,这个挂着鲁C车牌的连号宝马车不时出入于此。“前两年,要是在周末来这里,围着停车场转几圈都不一定能停下车。”王洪宽称,今年,尤其是下半年以来,停车难现象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少。
这仅仅是一个侧面,却折射出青岛乃至山东高端百货业的现状。“今年确实不如往年。”海信广场相关负责人称。
资料显示,作为国内著名高级百货店,青岛海信广场于2008年6月21日正式开业,拥有LV、Prada、Cartier、Gucci等800多个世界著名品牌和900多个停车位的它一度被作为青岛市的重要对外窗口。
过去的4年间,淄博、滨州等地的富豪们众多的连号鲁C、鲁M的车辆频频驶入海信广场。
不过,奢侈品消费寒流已至的今日,尽管富人们的习惯仍然存在,但已非往昔。
这在青岛海信广场的销售数据被佐证。青岛海信广场负责人称,今年上半年,其所在高端百货店的销售数据增速总体呈放缓态势,去年增速为20%,而今年的增速为10%多一点。
同样,在阳光百货,其营销部策划主管贺明称,今年上半年,势头不如往年。
贺明称,这样的局面,还是第一次出现,“即便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短期回落之后,便是火热。而今年以来,却是增速的不断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