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高端装备制造:中国制造欲华丽转身

2010-11-14 23:210

特约记者 彭立国 长沙报道

    2009年底,中国商务部在美国电视有线新闻网(CNN)投放了一个时长30秒的广告,推销史上最大商品——中国制造,在这个于亚美欧地区广泛播出的广告中,中国政府提出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合作的理念。而其背后,“中国制造”变身“中国创造”的渴求亦呼之欲出。

    时至今日,这一华丽转身的梦想正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今年10月1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表中国制造金字塔顶端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被列为战略新兴产业,其范围主要涉及大飞机项目、卫星产业、海洋工程和轨道交通等重大成套装备领域。

    安信证券报告显示,A股上市公司中,有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63家,市值为4500亿元,占4万亿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1.25%。

    战略新兴产业政策细则尚未出台,资本市场的神经却已被撩拨得躁动不安,最近两个月来,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股票演绎出一波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然而,政策利好背后并非全无隐忧。

    “高端装备制造行业部分核心技术缺失、产业链不够完整等诸多瓶颈制约客观存在,国家政策扶持之外,产业升级尚需行业骨干企业奋发图强,自己趟开一条血路。”方正证券研究员李俭俭如是评析。

    大飞机项目:自主创新尚需兼收并蓄

    大飞机指起飞总重超过100吨的运输类飞机,包括军用和民用大型运输机,也包括一次航程达到3000公里的军用或100座位以上的民用客机。大型飞机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高度集成,能够带动新材料、现代制造、计算机等技术群体突破,其技术扩散率高达60%。

    近年来随着民用航空和国防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大型飞机的需求日益紧迫。资料显示,2020年前中国大型军用运输机的需求将超过500架份,销售收入有望超千亿元;而民航市场需求至少为1000架份,销售收入将超过2500亿元。

    正因为此,2006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大飞机制造确定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08年,由国家控股的大型客机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国商飞)成立,目前,其研制的支线飞机ARJ21正在进行适航取证,预计2012年将投入市场。

    国内上市公司亦从大飞机项目分得一杯羹。中航工业集团旗下负责飞机结构件和飞机总装的西飞国际(13.61,0.00,0.00%)(000768.SZ),负责发动机总装及零部件的中航动控(000738.SZ),以及中南大学旗下从事飞机刹车片业务的博云新材(26.00,0.00,0.00%)(002297.SZ)均参与了大飞机项目。

    西飞国际依托西飞集团资源,在飞机结构件和飞机总装环节参与了大飞机项目。2010年7月30日,公司向奥凯航空交付第二架新舟60飞机,目前已投入营运。

    此外,西飞国际还向国际行业巨头波音和空客提供结构件配套。今年公司将交付波音737-700垂尾、空客320机翼翼盒等大飞机配件,其作为国内最大的涡桨支线飞机生产商,目前正向该领域世界第一迈进。

    西飞国际2010年10月26日披露的三季报显示,公司实现净利润1.7亿元,同比暴增980.41%,而2010年预计将实现转包生产交付大约19个品种,共1278架份的大飞机订单,年度转包生产交付额预计同比增长25%。

    “行业瓶颈在于发动机、导航系统等核心技术环节。”长期关注航空领域研究的李俭俭称,与国际大公司相比,中国大飞机项目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尚不成熟,只有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才能实现项目破局。

    决策层对这一瓶颈的破解已有考量。在今年7月中国商飞敲定C919主供应商时,除了由西飞集团、成飞集团等单位承担主要结构件生产外,其它如航电系统、起落架系统、刹车系统等都由外方与中航工业进行合作生产。

    卫星产业:产业链亟待无缝对接

    相比大飞机项目,卫星产业市场空间更广阔。由于现有全球卫星系统将于2015年达到承载极限,在国家安全和供需矛盾的共同推动下,全球导航卫星将进入新的十年密集发射期。

    资料显示,一旦相关技术成熟应用,中国卫星(26.97,0.00,0.00%)导航产业将进入井喷期,年增长将超过目前50%的增速,2020年中国导航市场产值将远远超过4000亿元。

    基于此,国家将卫星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列入空间海洋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而据科技部人士透露,由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等多个部门参与的卫星产业规划初稿已经拟定。

    目前,卫星产业链主要涵盖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和卫星应用4个方面,涉及A股公司中国卫星(600118.SH)、航天电子(600879.SH)和北斗星通(46.85,0.00,0.00%)(002151.SZ)等。

    卫星产业的利润主要集中于产业链中下游——地面设备和卫星应用等运营增值服务。据美国SIA统计,其2008年1444亿美元的GPS产业链收入中,地面设备和运营增值服务占据90%的份额。而中国卫星导航设备及服务(不含手机终端)2010年预计将形成500亿的市场规模。

    在产业链的细分市场,前景最大的莫过于受众最广的导航、定位和授时应用,北斗星通即是例证。作为国内北斗卫星导航、测绘应用领域的龙头,北斗星通已经于今年9月研制出国内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SoC芯片和系列OEM板卡。

    由于SoC芯片基于北斗系统创建,不仅能够用于国防建设,而且可以满足大众消费市场对个人移动导航设备(PND)、内嵌车载导航设备(VIS)等的需求。基于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北斗星通目前已成为北斗系统最大的运营商,而公司股价也自2008年10月28日9.8元的低位起跳,至今年9月6日冲高至52.66元,创下两年上涨5倍的纪录。

    “事实上,卫星行业目前也面临着政策和产业链瓶颈。”国信证券首席分析师郑东表示,目前国家对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生产、销售、安装和使用等实行许可证制度,个人禁止自行接收卫星电视,因此未来接收政策的开放程度直接决定了整个直播卫星产业盘子的大小。

    此外,与国外卫星电视运营商垂直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不同,国内目前把空间段和地面段分开运营,空间段由鑫诺和卫通共同运营,但地面段的直播卫星经营主体至今仍不明确,导致产业链不能无缝对接,而这正是卫星产业的最大风险所在。

    海洋工程:技术、环境保护待破局

    人类开发航空航天领域的同时,征服蔚蓝海洋的步伐亦无限延伸,然而,其成绩却并不尽如人意。据统计,中国海洋石油平均探明率仅为12%,海洋天然气探明率仅为10%,随着中国能源消耗的日益增长,对外依存度逐渐增高,海洋这个“聚宝盆”并未真正为人类所用。

    有鉴于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海洋工程装备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组成部分,纳入战略新兴产业加以扶持。记者获悉,国内部分石油企业已获准于“十二五”期间在中国的近海大陆架和大陆坡再建设5000万吨石油产能。

    而此举带动的海洋工程装备总投资将超过2500亿元,包括中集集团(17.00,0.00,0.00%)(000039.SZ)、中国船舶(65.62,0.00,0.00%)(600150.SH)、振华重工(7.49,0.00,0.00%)(600320.SH)等在内的众多海洋工程船舶企业和钻采平台企业将从该规划带来的订单中分得一杯羹。

    海洋工程产业链中,居于利润集中环节的是以中集集团为代表的诸多海洋工程设备钻采平台提供商。以中集集团为例,其2008年启动对中国最大、全球第三大半潜式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商烟台莱佛士船厂的收购,正式进入海洋工程产业。

    今年1月,中集集团顺利增持了烟台莱佛士7840万股,占总股本比例为28.66%,加之此前持有的1.37亿股,中集集团合计持有烟台莱佛士50.01%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至2010年中期,中集集团海洋工程业务从无到有,营业收入达17.64亿元,实现营业利润2.47亿元。

    然而,尽管中国在全球多型海洋作业船和辅助船的市场份额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目前仍然受到技术和环境保护等瓶颈因素制约。

    郑东透露,中国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的核心关键配套设备等产品每年进口比例高达70%左右,技术仍然是中国发展海工装备业的瓶颈。此外,随着港口危化品吞吐能力的持续增加,发生不可预见性海上污染事故的风险正日益增大。

    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是关键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和城市交通量的迅速增加,单一的地面道路已满足不了城市交通的需要,轨道交通以其大运量、低污染、全天候等优势,成为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首选。调查显示,轨道交通客运能力是公共汽车的2.5倍至14倍。

    截至2009年11月,北京、上海、广州等19个城市共有57条、1400公里城轨线路同时在建,到2015年前后,全国将建设87条线路、总里程2400多公里,总投资9886亿元,2020年线路长度将达到3000-3500公里。

    行业的重要性从政策层面得到了印证,“十二五”规划将轨道交通列入战略新兴产业进行扶持,同时明确提出在未来的发展中,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全部轨道车辆和机电设备的平均国产化率要确保不低于70%。

    行业分析报告认为,轨道交通产业链主要获益环节是整车车辆、牵引供电等设备制造,占工程总造价的30%—35%。而国内涉猎这一环节的A股公司主要有中国南车(5.98,0.00,0.00%)(601766.SH)、时代新材(40.11,0.00,0.00%)(600458.SH)等。

    中国南车,作为世界第三、国内第一的轨道交通公司,目前与世界第二的阿尔斯通在销售规模上已经相差无几。2009年中国南车海外签约额达到12.4亿美元,同比增长60%,出口市场覆盖了全球五大洲40多个国家,重点产品出口欧盟、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南车的核心优势主要在整车业务,公司已经建立起涵盖城轨车辆、相关机电设备、零部件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方正证券研究员陈光尧分析。

    行业龙头公司的强势表现并不能掩盖整个轨道交通行业遭遇的资金和技术瓶颈。由于轨道交通属于资本密集型,造价昂贵,如北京、上海等城市在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地铁线,综合平均造价每公里均在6亿-8亿元。

    此外,由于国内轨道交通技术很多是在与外资合资的过程中,吸收全球先进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本身核心技术实力并不强,因此未来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掌握核心技术显得尤为紧迫。

    而决策层也在寻求解决之道。除了严格控制轨道交通建设审批,还大力拓展融资渠道,包括海外借贷、发行相关债券等,此外,国家还积极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轨道交通领域。

    另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就是加大国产化率,降低进口比例。调查显示,目前从国外进口的地铁价格为每辆120万-180万美元,而北京目前使用的国产地铁每辆造价仅40万美元。(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12332